荨麻疹的病因和防治
荨麻疹的病因主要有遗传因素、过敏反应、感染、物理刺激以及自身免疫异常等,可通过避免诱因、药物治疗、物理防护、免疫调节以及中医调理等方式防治。
1、遗传因素
部分荨麻疹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可能与特定基因变异导致肥大细胞稳定性下降有关。这类患者皮肤常反复出现风团伴瘙痒,但通常无系统性症状。日常需记录诱发因素并严格规避,急性发作时可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滴剂等第二代抗组胺药控制症状。
2、过敏反应
食物过敏如海鲜、坚果,或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时,IgE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会引发荨麻疹。典型表现为突发的红色风团,可能合并血管性水肿。除口服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外,严重者需配备肾上腺素自动注射笔。过敏原检测有助于针对性预防。
3、感染因素
细菌或病毒感染期间,病原体代谢产物可能作为超抗原激活免疫系统,诱发急性荨麻疹。常见于儿童呼吸道感染后,皮损多伴随发热、咽痛等症状。在控制感染源基础上,可短期联用依巴斯汀片与蒲地蓝消炎口服液。
4、物理刺激
寒冷、日光、压力等物理因素可直接刺激皮肤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导致胆碱能性荨麻疹或皮肤划痕症。此类患者应避免突然温度变化,外出做好防护,发作时使用奥洛他定胶囊联合冷敷可缓解症状。
5、自身免疫异常
部分慢性荨麻疹患者体内存在抗IgE受体或抗肥大细胞抗体,导致自发性的组胺释放。这类患者风团每日发作超过6周,常规抗组胺药效果有限。需通过自体血清皮肤试验确诊,必要时采用环孢素软胶囊或奥马珠单抗进行免疫调节。
荨麻疹患者日常应穿着宽松棉质衣物,避免过热环境刺激;饮食记录可疑致敏食物,限制高组胺食品如腌制品的摄入;保持规律作息以调节免疫功能。慢性患者建议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等指标,合并严重血管性水肿或呼吸困难需立即急诊处理。所有药物使用均需在皮肤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忌自行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