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颌骨囊肿
颌骨囊肿是发生在颌骨内的囊性病变,主要由牙源性或非牙源性因素引起,常见类型包括根尖周囊肿、含牙囊肿、角化囊肿等。
1、牙源性囊肿
牙源性囊肿通常与牙齿发育或炎症相关。根尖周囊肿多由龋坏牙齿的慢性根尖周炎发展而来,囊壁内衬复层鳞状上皮,内含淡黄色囊液。含牙囊肿则围绕未萌出牙的牙冠形成,常见于下颌第三磨牙区域。这类囊肿生长缓慢,早期可能仅表现为颌骨膨隆,X线检查可见边界清晰的透射影。
2、非牙源性囊肿
非牙源性囊肿包括发育性囊肿如鼻腭管囊肿,以及罕见的动脉瘤样骨囊肿。鼻腭管囊肿发生于切牙管区域,可能与胚胎期上皮残留有关。动脉瘤样骨囊肿表现为多房性膨胀性病变,囊腔内充满血液,需与颌骨肿瘤鉴别诊断。这类囊肿可能引起鼻塞、腭部麻木等特殊症状。
3、角化囊肿
角化囊肿具有特征性的角化囊壁,术后易复发且可能伴发基底细胞痣综合征。囊腔内含奶酪样角化物,显微镜下可见囊壁内衬复层鳞状上皮伴明显角化层。该囊肿具有局部侵袭性,可能破坏颌骨皮质并向周围软组织扩展,需通过CT检查评估病变范围。
4、继发感染
颌骨囊肿继发感染时会出现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表现,可能形成瘘管排出脓液。感染源可能来自邻近龋齿或血行传播,需通过抗生素控制感染后再行手术。长期感染的囊肿可能导致病理性骨折,影像学可见骨质破坏区边缘模糊伴周围硬化带。
5、治疗方式
小型无症状囊肿可定期观察,多数需手术刮除并送病理检查。大型囊肿可能需先行减压术缩小囊腔,骨缺损严重者需植入人工骨材料。角化囊肿需扩大切除并在术后长期随访,复发者可考虑颌骨部分切除术。所有病例均需通过影像学复查确认无复发迹象。
发现颌骨膨隆或牙齿移位应及时就诊口腔颌面外科,术前需通过曲面断层片或锥形束CT明确囊肿范围。术后保持口腔清洁,避免患侧咀嚼硬物,定期复查影像学。日常注意口腔卫生管理,及时治疗龋齿和牙周病,减少牙源性囊肿的发生概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