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怎么办
分泌性中耳炎可通过保持耳道清洁、使用鼻喷剂、口服黏液促排剂、鼓膜穿刺术、鼓膜置管术等方式治疗。分泌性中耳炎通常由咽鼓管功能障碍、上呼吸道感染、过敏反应、腺样体肥大、气压损伤等原因引起。
1、保持耳道清洁
避免耳道进水或自行掏耳,防止继发感染。可用无菌棉签轻轻擦拭外耳道分泌物,但不要深入耳道内部。若耳道有较多黏稠分泌物,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生理盐水冲洗。
2、使用鼻喷剂
鼻用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可减轻鼻腔黏膜水肿,改善咽鼓管通气功能。减充血剂如盐酸赛洛唑啉鼻喷剂能短期缓解鼻塞,但连续使用不超过7天。使用前需清洁鼻腔,喷头避免直接朝向鼻中隔。
3、口服黏液促排剂
桉柠蒎肠溶软胶囊可稀释中耳积液,促进排出。标准桃金娘油肠溶胶囊能调节黏液分泌,改善纤毛摆动功能。用药期间需多饮水,避免与镇咳药同服。可能出现轻微胃肠不适,一般无需停药。
4、鼓膜穿刺术
对于持续3个月以上的顽固性积液,可在局麻下用穿刺针抽出中耳液体。术后保持耳道干燥,避免用力擤鼻。可能出现短暂眩晕或耳闷感,通常24小时内缓解。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
5、鼓膜置管术
适用于反复发作或听力损失明显的患者,通过置入通气管平衡中耳压力。术后避免游泳或潜水,定期复查管道通畅情况。通气管通常6-12个月自行脱落,少数需手术取出。可能并发耳漏或鼓膜硬化,需耳鼻喉科随访。
日常应避免吸烟及二手烟暴露,减少接触过敏原如尘螨、花粉。乘坐飞机或潜水时可咀嚼口香糖促进咽鼓管开放。儿童患者需及时治疗腺样体肥大,睡眠时适当垫高枕头。若出现耳痛、发热或听力急剧下降,应立即就医排除急性中耳炎。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锌有助于增强呼吸道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