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是怎么形成的
新生儿黄疸主要是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引起的。新生儿黄疸可能由生理性因素、母乳喂养、溶血性疾病、感染、遗传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
1、生理性因素
新生儿肝脏功能发育不完善,胆红素代谢能力较弱,导致未结合胆红素在体内积累。这种情况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7-10天自行消退,无须特殊治疗,只需加强喂养促进排便。
2、母乳喂养
母乳中含有β-葡萄糖醛酸苷酶,可能影响胆红素代谢。母乳性黄疸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早发型与喂养不足有关,迟发型可持续2-3个月。建议继续母乳喂养,必要时可暂停母乳观察。
3、溶血性疾病
母婴血型不合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产生大量胆红素。常见的有ABO溶血和Rh溶血,表现为黄疸出现早、进展快。需及时就医,可能需要进行光疗或换血治疗。
4、感染
新生儿败血症、尿路感染等可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和肝脏功能受损。感染引起的黄疸常伴有发热、吃奶差等症状。需明确感染源并使用抗生素治疗,如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等。
5、遗传代谢异常
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会影响胆红素代谢。这类黄疸持续时间长,需进行特异性检查确诊,并针对原发病治疗,如左甲状腺素钠片用于甲减。
家长应密切观察新生儿黄疸变化,每天在自然光下检查皮肤黄染程度。加强喂养,保证足够奶量摄入促进排便。避免使用民间偏方,如喂食葡萄糖水等。如发现黄疸出现早、进展快、程度重或伴有精神差、吃奶减少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出院后按医嘱复查胆红素水平,必要时进行蓝光治疗。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伤,穿着宽松棉质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