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的分类有哪些
房颤主要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长程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四类,分类依据为发作持续时间及复律可能性。
1、阵发性房颤
阵发性房颤指发作7天内可自行终止的房颤,通常持续数分钟至48小时。患者可能感到心悸、气短或胸闷,部分人无明显症状。心电图显示不规则R-R间期和消失的P波。此类房颤可能与饮酒、情绪激动或甲状腺功能亢进有关,需通过动态心电图确诊。
2、持续性房颤
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超过7天且需要药物或电复律才能恢复窦性心律。患者常伴随乏力、运动耐量下降,卒中风险显著增加。常见诱因包括高血压、冠心病或心脏瓣膜病,治疗需结合抗凝和节律控制策略。
3、长程持续性房颤
长程持续性房颤指持续1年以上但仍有复律可能的房颤类型。患者多已适应异常心律,但存在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风险。此类房颤需经食道超声评估血栓情况后,考虑导管消融或外科迷宫手术。
4、永久性房颤
永久性房颤是医患双方共同决定不再尝试恢复窦性心律的终末类型。临床以心室率控制和抗凝治疗为主,患者需长期服用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常见于老年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人群,需定期监测INR值。
5、特殊类型房颤
包括瓣膜性房颤与二尖瓣狭窄相关、非瓣膜性房颤占80%以上病例以及孤立性房颤无结构性心脏病。瓣膜性房颤卒中风险极高,需严格抗凝;孤立性房颤预后相对较好,但仍有血栓栓塞风险。
房颤患者应限制酒精和咖啡因摄入,保持规律作息,控制血压血糖在理想范围。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心律失常。日常需监测脉搏是否规则,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服用抗凝药物期间须注意避免外伤,观察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出血倾向,出现头晕、言语不清等卒中征兆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