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病原因是什么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结核、胸廓畸形、肺血管疾病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通常由肺部疾病或胸廓病变导致肺动脉高压,最终引起右心室结构和功能改变。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病因,长期吸烟、空气污染等因素可导致气道炎症和肺实质破坏。患者表现为咳嗽、咳痰、活动后气促,肺功能检查显示持续性气流受限。治疗需戒烟并遵医嘱使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等药物控制症状,严重者可进行长期氧疗。
2、支气管哮喘
未控制的支气管哮喘可能发展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反复气道炎症导致气道重塑和肺功能进行性下降。典型症状为发作性喘息、胸闷,夜间或晨间加重。治疗需避免过敏原接触,遵医嘱使用孟鲁司特钠片、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气雾剂等药物,急性发作时可使用硫酸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缓解症状。
3、肺结核
肺结核后遗留的肺纤维化可破坏肺血管床,增加肺动脉压力。患者可能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胸部影像学显示纤维条索影和钙化灶。确诊后需规范使用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吡嗪酰胺片等抗结核药物,完成6-9个月全程治疗,防止肺组织进一步受损。
4、胸廓畸形
严重的脊柱侧弯或胸廓成形术后可能限制肺扩张,导致通气功能障碍。患者表现为胸廓不对称、呼吸困难,肺功能检查显示限制性通气障碍。轻度畸形可通过呼吸训练改善,重度需考虑矫形手术,术后需加强呼吸康复锻炼。
5、肺血管疾病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等疾病直接增加右心负荷。症状包括活动耐力下降、下肢水肿,超声心动图显示右心室扩大。治疗需使用安立生坦片、利奥西呱片等靶向药物,血栓栓塞者需长期抗凝,可使用华法林钠片或利伐沙班片。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需严格戒烟并避免二手烟,寒冷季节注意保暖以防呼吸道感染。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限制钠盐摄入以减轻水肿,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蛋白。病情稳定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监测体重变化和下肢水肿情况,定期复查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评估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