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诸是寒性还是热性的
蟾蜍属于寒性动物,其整体药性偏寒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蟾蜍的皮肤分泌物及干燥全体如蟾酥、干蟾均属寒凉药材,适用于热毒壅盛引起的疮痈肿毒、咽喉肿痛等症状。
蟾蜍的寒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其药理作用上。其皮肤腺体分泌的蟾酥含有蟾毒色胺、华蟾素等成分,能抑制炎症反应,降低体温,符合寒凉药性的特点。临床常用于治疗热性疾病,如急性扁桃体炎、牙龈肿痛等实热证。现代研究也证实,蟾蜍提取物对多种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这与中医寒凉药抗肿瘤的认知一致。使用蟾蜍制品时需注意体质虚寒者慎用,可能引发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
虽然蟾蜍整体属寒性,但其不同部位存在微差异。蟾酥寒性最强,干蟾次之,而蟾皮经炮制后寒性稍减。在配伍应用时,常与温性药物如麝香、雄黄同用以平衡药性。民间有误传蟾蜍肉属热性的说法,实际上其肉质仍偏凉,且可能携带寄生虫,不建议食用。药用蟾蜍制品均需经专业炮制以减毒存效,绝对禁止自行捕捉使用。
使用蟾蜍相关药材前应咨询中医师,严格掌握适应证。孕妇、儿童及脾胃虚寒者禁用。出现心悸、呕吐等中毒症状需立即就医。日常接触活体蟾蜍后需彻底清洁双手,避免分泌物误入眼口。贮藏蟾酥等药材需密封防潮,置于阴凉干燥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