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除咬肌后遗症
切除咬肌手术可能出现暂时性面部肿胀、咀嚼无力、神经损伤等后遗症,多数情况可逐渐恢复,少数可能遗留长期功能障碍。该手术主要用于治疗咬肌肥大,需严格评估适应症。
术后早期常见面部对称性肿胀,与术中组织创伤及淋巴回流受阻有关,通常1-2周逐渐消退。部分患者出现暂时性张口受限,因肌肉切除后需重新建立运动协调性,可通过渐进性咀嚼训练改善。约三成患者报告术后3个月内存在咀嚼乏力现象,与剩余肌肉代偿不足相关,多数在6个月后恢复接近正常功能。
少数情况下可能损伤面神经下颌缘支,导致下唇偏斜或感觉异常,需神经修复治疗。极个别案例因切除量过大导致颞下颌关节稳定性下降,引发关节弹响或疼痛。双侧咬肌切除不对称可能造成面部轮廓不协调,需二次手术矫正。术后咬肌代偿性增生复发概率较低,但过度咬硬物习惯可能影响长期效果。
术后应避免剧烈面部活动,早期进食流质食物,逐步过渡到软食。定期复查评估恢复情况,出现持续麻木或运动障碍需及时就医。选择经验丰富的颌面外科医师操作,术前通过影像学精确计算切除量,可显著降低严重后遗症发生概率。术后配合冷敷、口腔清洁等护理措施有助于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