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肺源性心脏病如何治疗
急性肺源性心脏病可通过氧疗、药物治疗、抗凝治疗、手术治疗、原发病治疗等方式干预。该病通常由肺栓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重症肺炎等因素引发,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症状。
1、氧疗
低氧血症患者需立即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维持血氧饱和度超过90%。严重呼吸衰竭时可采用无创通气或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氧疗能缓解肺动脉痉挛,降低右心后负荷。
2、药物治疗
遵医嘱使用盐酸多巴酚丁胺注射液增强心肌收缩力,注射用重组人脑利钠肽减轻心脏负荷,呋塞米注射液缓解水肿。合并感染时需联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
3、抗凝治疗
肺栓塞导致者需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后续过渡至华法林钠片口服。治疗期间需监测凝血功能,预防出血并发症。抗凝疗程需持续3-6个月。
4、手术治疗
大面积肺栓塞可行导管取栓术或肺动脉血栓切除术。难治性右心衰竭可考虑体外膜肺氧合支持。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可能需肺动脉内膜剥脱术。
5、原发病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需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控制症状。重症肺炎患者应根据病原学选用注射用美罗培南等药物。控制原发病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3克,记录每日尿量和体重变化。康复期可进行呼吸训练如缩唇呼吸,逐步增加步行等低强度运动。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和血气分析,出现心悸加重或下肢水肿需及时复诊。避免吸烟、寒冷刺激等诱发因素,流感季节前接种疫苗预防呼吸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