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由什么引起的
糖尿病可能由遗传因素、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妊娠因素、病毒感染等原因引起。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等方式控制。
1、遗传因素
糖尿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2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更为显著。若父母一方患有糖尿病,子女患病概率会有所增加。这类患者需定期监测血糖,通过控制饮食、增加运动等方式预防疾病发生。遗传因素导致的糖尿病通常表现为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等症状。
2、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常见于肥胖、缺乏运动等人群。脂肪组织过度堆积会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导致血糖调节异常。改善胰岛素抵抗需减轻体重,可遵医嘱使用盐酸二甲双胍片、格列美脲片等药物。胰岛素抵抗可能伴随黑棘皮症、高血压等症状。
3、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
胰岛β细胞负责分泌胰岛素,其功能受损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1型糖尿病多因自身免疫反应破坏β细胞所致,需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如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门冬胰岛素注射液。β细胞功能减退可能引发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
4、妊娠因素
妊娠期胎盘分泌的激素会拮抗胰岛素作用,部分孕妇可能出现妊娠糖尿病。这类患者产后血糖多可恢复正常,但未来患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妊娠期需严格进行血糖监测,必要时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妊娠糖尿病可能导致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等不良结局。
5、病毒感染
某些病毒感染可能触发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胰岛β细胞损伤。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等与1型糖尿病发病有关。病毒感染引起的糖尿病起病较急,需及时进行胰岛素替代治疗。这类患者可能同时伴有发热、乏力等病毒感染症状。
糖尿病患者应建立规律的饮食作息,每日主食摄入量控制在200-300克,优先选择燕麦、荞麦等低升糖指数食物。每周进行15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有氧活动。定期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每3-6个月检查糖化血红蛋白。出现多饮多尿症状加重或反复低血糖时,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预防糖尿病足等慢性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