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感染梅毒的症状
新生儿感染梅毒(先天性梅毒)可能出现皮肤黏膜损害、骨骼异常、肝脾肿大、贫血及神经系统症状等表现。先天性梅毒分为早期(2岁内发病)和晚期(2岁后发病)两种类型,需通过血清学检测确诊。
1、皮肤黏膜损害
早期先天性梅毒常见铜红色斑丘疹,多见于手掌、足底及臀部,可伴脱屑或糜烂。口周、肛周可能出现放射性裂纹(皲裂),愈合后遗留特征性放射状瘢痕。部分患儿出现鼻塞、流涕等梅毒性鼻炎表现,鼻腔分泌物内含大量梅毒螺旋体。
2、骨骼系统异常
约80%患儿发生骨软骨炎,表现为肢体假性瘫痪(帕罗特假瘫),因疼痛拒绝活动肢体。X线显示干骺端炎性改变、骨膜反应或病理性骨折。特征性表现为"军刀状胫骨"(胫骨前凸畸形)和"鞍鼻"(鼻梁塌陷),多出现在晚期病例。
3、肝脾肿大
90%以上患儿存在肝脾肿大,可伴黄疸、转氨酶升高。脾肿大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出现皮肤瘀点、瘀斑。部分患儿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尤以肱骨内上髁淋巴结肿大(温汉姆征)具有诊断提示意义。
4、血液系统改变
常见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外周血可见有核红细胞。约30%患儿出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严重者可发生出血倾向。Coomb试验阴性的溶血性贫血也可能发生,可能与脾功能亢进或红细胞膜损伤有关。
5、神经系统症状
约60%无症状感染者存在脑脊液异常。急性期可表现为脑膜炎症状(嗜睡、惊厥、前囟膨隆),慢性期出现脑积水、智力障碍或耳聋。 Hutchinson三联征(间质性角膜炎、耳聋、楔状齿)是晚期先天性梅毒的典型表现。
确诊患儿需立即接受青霉素规范治疗,早期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母亲妊娠期规范驱梅治疗能有效预防垂直传播。日常护理需注意隔离分泌物、定期复查血清学指标,避免与未免疫人群密切接触。生长发育监测应重点关注视力、听力及神经系统发育,出现异常及时转诊专科评估。喂养方面建议母乳喂养(母亲完成治疗且无乳房皮损),保证充足营养支持免疫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