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脚骨裂
脚骨裂可通过局部疼痛、肿胀淤血、活动受限、骨擦音或骨擦感、影像学检查等方式判断。脚骨裂通常由外伤、骨质疏松、重复应力等因素引起。
1、局部疼痛
脚骨裂后患处会出现持续性钝痛或锐痛,按压或负重时疼痛加剧。疼痛可能伴随局部皮肤温度升高,休息后疼痛减轻但活动时复发。若疼痛夜间加重或无法缓解,需警惕骨折移位风险。
2、肿胀淤血
损伤后48小时内会出现进行性肿胀,皮下毛细血管破裂导致淤青,严重时可形成张力性水泡。肿胀范围常超过骨折部位,足背皮肤发亮,按压后出现凹陷性水肿。需抬高患肢减少血液回流阻力。
3、活动受限
患足承重或做背屈跖屈动作时疼痛剧烈,可能出现保护性肌肉痉挛导致关节僵硬。部分患者会出现跛行步态,严重时完全无法站立。需避免强行活动以防二次损伤。
4、骨擦音或骨擦感
医生触诊时若听到骨断端摩擦音或感觉到异常活动,是确诊骨裂的重要体征。但非专业人员禁止自行测试,不当操作可能导致骨折端移位或神经血管损伤。
5、影像学检查
X线片可显示骨折线,但早期骨裂可能未见明显异常,需结合CT或MRI检查。骨质疏松性骨折需进行骨密度检测,应力性骨折需做核素骨扫描辅助诊断。
疑似脚骨裂时应立即停止活动,用硬板固定患肢后就医。急性期可冰敷缓解肿胀,但禁止热敷或揉搓伤处。恢复期需遵医嘱进行康复训练,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促进骨愈合,避免过早负重行走。定期复查影像学评估愈合进度,若出现持续疼痛或畸形愈合需及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