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结肠息肉怎么办
结肠息肉可通过内镜下切除、药物治疗、定期复查、调整饮食结构、改善生活习惯等方式处理。结肠息肉通常由遗传因素、慢性炎症刺激、不良饮食习惯、胆汁酸代谢异常、年龄增长等原因引起。
1、内镜下切除
对于直径超过5毫米或有癌变倾向的息肉,通常建议在内镜下进行高频电凝切除术或黏膜切除术。内镜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术后需要禁食6-8小时,之后逐渐过渡到流质饮食。医生可能会根据病理结果建议后续随访方案。
2、药物治疗
对于炎症性息肉或术后预防复发,可遵医嘱使用美沙拉秦肠溶片、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等抗炎药物。若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需配合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等抗生素进行根治治疗。药物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3、定期复查
单发小息肉切除后建议1-2年复查肠镜,多发息肉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需6-12个月复查。复查时医生会评估息肉复发情况,必要时进行活检。有家族史者应缩短复查间隔至3-6个月。
4、调整饮食结构
减少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摄入,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应达到25-30克,可通过燕麦、糙米、西蓝花等食物补充。限制酒精摄入,避免食用腌制、烧烤类食物。适当增加酸奶、纳豆等富含益生菌的食品。
5、改善生活习惯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长期熬夜。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BMI超过24者需制定减重计划。戒烟并避免被动吸烟,减少肠道黏膜刺激。
结肠息肉患者日常应注意观察排便习惯改变,如出现持续腹痛、便血或大便变细应及时就诊。术后1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饮食从流质逐步过渡到普食。建立规律的肠镜检查计划,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史者建议进行基因检测。保持适度运动习惯,每周累计运动时间不少于150分钟,有助于改善肠道蠕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