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的危害
腹泻可能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等危害,严重时可导致休克或器官衰竭。腹泻通常由感染、饮食不当、药物副作用等因素引起。
1、脱水
腹泻时大量水分随粪便排出,若未及时补充液体,可能引发脱水。轻度脱水表现为口渴、尿量减少,重度脱水可出现头晕、意识模糊甚至休克。儿童及老年人脱水风险更高,需密切观察尿量和精神状态。
2、电解质紊乱
钠、钾等电解质随水样便大量流失,可能导致肌肉痉挛、心律失常。低钾血症可引发肠麻痹,低钠血症可能造成脑水肿。可通过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输液纠正。
3、营养不良
长期腹泻影响营养吸收,导致体重下降、免疫力降低。脂肪泻可能引起脂溶性维生素缺乏,表现为夜盲症或出血倾向。建议选择低脂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
4、继发感染
肠道黏膜损伤后,致病菌易侵入血流引发败血症。艰难梭菌感染可能导致伪膜性肠炎,表现为高热、血便。免疫功能低下者需警惕机会性感染。
5、器官损伤
严重脱水可导致急性肾衰竭,电解质紊乱可能诱发心搏骤停。慢性腹泻可能引发肛周脓肿、肛裂等并发症。糖尿病患者腹泻可能诱发酮症酸中毒。
腹泻期间应保持清淡饮食,避免高纤维、高脂肪食物,可进食米汤、馒头等低渣食物。注意补充水分,每排便一次需额外饮用200毫升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避免自行服用止泻药,细菌性腹泻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如诺氟沙星胶囊、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药物。若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意识改变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恢复期可逐步添加益生菌食品如酸奶,帮助重建肠道菌群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