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病毒性肠炎原因
婴儿病毒性肠炎主要由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等感染引起,可能与免疫力低下、接触污染源、喂养不当、季节变化、遗传易感性等因素有关。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常导致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
1、轮状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是婴儿病毒性肠炎最常见病原体,多发于秋冬季。病毒侵入小肠上皮细胞后破坏绒毛结构,导致水电解质吸收障碍。典型表现为水样便每日数次至十余次,可能伴有脱水体征如尿量减少、囟门凹陷。确诊需通过粪便抗原检测。治疗以补液盐溶液为主,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口服补液盐Ⅲ等药物。
2、诺如病毒感染
诺如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可通过污染食物或接触传播。婴儿感染后可能出现突发性呕吐伴非血性腹泻,部分患儿有低热。病程通常持续1-3天,严重者可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家长需注意隔离消毒,可遵医嘱使用消旋卡多曲颗粒、布拉氏酵母菌散、葡萄糖电解质泡腾片等药物。
3、腺病毒感染
肠道腺病毒40/41型可引起持续性腹泻,症状常持续7-14天。病毒损伤肠黏膜后可能继发乳糖不耐受,表现为腹胀、泡沫样便。建议家长暂时改用无乳糖配方奶粉喂养,必要时遵医嘱使用赖氨葡锌颗粒、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鞣酸蛋白酵母散等药物。
4、免疫力低下
早产儿或未完成基础免疫的婴儿更易发生重症病毒感染。母乳喂养中断、近期接种疫苗、合并其他感染等因素可能削弱肠道局部免疫力。家长需保持哺乳卫生,避免带婴儿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注意奶瓶餐具高温消毒。
5、接触污染源
照顾者手部卫生不良、玩具消毒不彻底、水源污染等均可导致病毒传播。病毒在物体表面可存活数小时至数天,家长需用含氯消毒剂处理排泄物污染物品。避免让婴儿接触未经煮沸的生水或未彻底清洗的蔬果。
病毒性肠炎患儿应继续母乳或配方奶喂养,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家长需每日记录排便次数、尿量及体温变化,观察是否出现嗜睡、眼窝凹陷等脱水表现。腹泻期间避免高糖饮食,可适量添加苹果泥、焦米汤等收敛性食物。所有药物使用均需在儿科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擅自使用止泻药。若呕吐腹泻持续超过24小时或出现血便、高热抽搐等症状,须立即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