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律失常是什么
窦性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起搏点窦房结发出的电冲动频率或节律异常,可分为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三种类型。
1、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速指心率超过100次/分,常见于运动、情绪激动等生理状态,也可能由发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病理因素引起。典型表现为心悸、胸闷,心电图显示P波形态正常但RR间期缩短。生理性原因通常无须治疗,病理性需针对原发病处理,如控制感染或纠正贫血。
2、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动过缓指心率低于60次/分,运动员或睡眠中可能出现生理性减缓。病理性原因包括颅内压增高、甲状腺功能减退或药物影响,严重时可出现头晕、乏力。无症状者无须干预,伴随晕厥需考虑安装心脏起搏器。
3、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心律不齐表现为吸气时心率增快、呼气时减慢,常见于青少年,与呼吸周期相关的迷走神经张力变化有关。心电图显示PP间期差异超过0.12秒,通常无临床症状,属于良性生理现象,无须特殊治疗。
4、病理性诱因
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炎、冠心病可能导致窦房结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也会干扰电传导。这类情况需通过动态心电图评估,治疗包括纠正电解质失衡、使用阿托品注射液或异丙肾上腺素注射液改善传导。
5、诊断与监测
标准12导联心电图是基础检查,必要时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对于偶发症状,可指导患者记录发作时脉搏情况,避免摄入咖啡因等刺激物,定期复查以排除进展性传导系统疾病。
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正常心律,避免过度摄入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若出现持续心悸、晕厥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专业心脏评估。日常可练习深呼吸调节自主神经功能,但切勿自行服用调节心律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