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炎不吃药会怎么样
慢性肠炎患者若长期不吃药,可能因炎症持续进展导致肠黏膜损伤加重、营养吸收障碍或并发症风险上升。慢性肠炎通常由感染、免疫异常、饮食刺激等因素引起,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
慢性肠炎未及时用药控制时,肠道炎症反应可能持续存在,导致腹痛、腹泻等症状反复发作。肠黏膜长期受刺激可能出现充血水肿甚至溃疡,影响水分和电解质吸收,引发脱水或电解质紊乱。部分患者因消化功能下降导致体重减轻、贫血等营养不良表现。免疫异常相关的肠炎可能因未规范用药诱发肠梗阻、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病程较长者还可能增加肠道息肉或癌变风险。
少数患者症状较轻时,可能通过严格饮食管理暂时缓解不适,如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减少高纤维摄入等。但这类情况需定期复查肠镜评估黏膜状态,且不适用于已出现便血、发热等明显活动性炎症的患者。
慢性肠炎患者除遵医嘱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等药物外,日常需保持低渣低脂饮食,适量补充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注意记录排便情况及体重变化,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急性发作期应选择流质或半流质食物,症状稳定后可逐步增加煮熟的蔬菜、低纤维水果等。建议每3-6个月复查血常规、粪便常规及肠镜检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