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什么病
老年人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一种急性临床表现,属于心血管系统的缺血性胸痛综合征。
不稳定型心绞痛主要由冠状动脉内斑块破裂或糜烂引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导致心肌供血急剧减少。典型症状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左肩、下颌或背部,持续时间通常超过20分钟,且对硝酸甘油反应不佳。伴随症状包括呼吸困难、恶心、出汗等。该病与稳定型心绞痛的区别在于症状发作更频繁、程度更重,且可能在静息状态下发生。病理基础包括冠状动脉内皮功能紊乱、炎症反应激活及心肌氧供需失衡。危险因素涵盖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等基础疾病。
诊断需结合心电图ST段压低或T波倒置、心肌酶谱阴性结果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血管狭窄。临床分型包括静息型心绞痛、初发型心绞痛和恶化型心绞痛三种亚型。病情进展可能引发急性心肌梗死,需通过GRACE评分系统评估短期死亡风险。治疗核心在于抗缺血、抗血栓和血运重建三方面,部分患者需考虑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老年患者应建立健康档案定期监测血压血糖,保持低盐低脂饮食并控制每日钠摄入量低于5克,选择太极拳等低强度有氧运动每周3-5次,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片以备急救,避免寒冷刺激和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合并糖尿病患者需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服用阿司匹林期间注意观察牙龈出血等不良反应,夜间睡眠可采用30度半卧位减轻心脏负荷,家属需学习心肺复苏技能应对突发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