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为什么要当心间歇性跛行
间歇性跛行是中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典型表现,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糖尿病血管病变等因素有关,需警惕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1、动脉粥样硬化
下肢动脉内膜脂质沉积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行走时肌肉耗氧量增加,因供血不足出现疼痛性跛行,休息后缓解。可通过踝肱指数检测评估血管状况,控制血脂血压是基础干预措施。
2、血栓栓塞
心脏或近端动脉脱落的血栓阻塞下肢动脉,表现为突发性跛行加重伴皮温降低。血管超声可明确栓塞位置,抗凝治疗常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
3、糖尿病血管病变
长期高血糖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微循环障碍和动脉钙化。这类患者常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疼痛感知减弱易延误诊治。需监测糖化血红蛋白,使用硫辛酸注射液改善微循环。
4、腰椎管狭窄
椎间盘突出或骨质增生压迫神经根,产生假性跛行症状。与血管性跛行的区别在于症状与体位相关,影像学检查可鉴别。甲钴胺片营养神经有一定缓解作用。
5、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青年吸烟者多见,中小动脉炎性闭塞导致间歇性跛行。典型表现为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前列腺素E1注射液可改善症状。
中老年人出现跛行症状应定期监测血压血糖,每日进行30分钟踝泵运动促进侧支循环形成,饮食选择深海鱼等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绝对戒烟并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若出现静息痛或皮肤溃疡需立即血管外科就诊。建议每年进行下肢动脉超声筛查,合并三高疾病者需严格遵医嘱用药控制基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