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耳洞后疼怎么办
打耳洞后疼痛可通过局部消毒、避免触碰、冷敷、外用药物、口服止痛药等方式缓解。打耳洞后疼痛通常由局部感染、机械刺激、过敏反应、组织损伤、瘢痕增生等原因引起。
1、局部消毒
使用碘伏或医用酒精对耳洞及周围皮肤进行消毒,每日重复进行2-3次。消毒可清除表面细菌,降低感染概率。操作时需使用干净棉签,避免直接用手接触伤口。若出现脓性分泌物或持续红肿,应及时就医。
2、避免触碰
打耳洞后1-2周内尽量减少对耳垂的拉扯或压迫。睡觉时保持仰卧位,避免侧卧压迫耳部。更换衣物时动作轻柔,防止耳钉勾挂。日常护理中家长需监督儿童避免用手抓挠伤口。
3、冷敷
将冰袋包裹干净毛巾后敷于耳垂,每次10-15分钟,每日重复进行2-3次。低温能收缩血管减轻肿胀,但对冻伤风险人群应谨慎使用。冷敷后需保持局部干燥,防止冷凝水渗入伤口。
4、外用药物
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红霉素软膏等抗生素药膏涂抹患处。药物需覆盖整个耳洞周围2厘米范围,使用前应清洁双手。过敏体质者需先在小面积皮肤测试,出现皮疹应立即停用。
5、口服止痛药
疼痛剧烈时可短期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非甾体抗炎药。药物需餐后服用以减少胃肠刺激,连续使用不超过3天。儿童用药需严格按体重计算剂量,家长不可自行增减药量。
打耳洞后应保持耳部清洁干燥,游泳、洗头时可用防水贴保护伤口。饮食宜清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西蓝花、猕猴桃等食物促进愈合。选择纯金或医用钢材质耳钉,避免佩戴合金饰品。若疼痛持续超过1周伴发热、流脓等症状,须及时至皮肤科或耳鼻喉科就诊。恢复期间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出汗刺激,定期旋转耳钉防止粘连,但动作要轻柔避免二次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