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起搏器手术风险大不大
心脏起搏器手术风险通常较小,属于临床成熟技术,但需结合患者个体情况评估。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是治疗心动过缓的常规手段,手术过程包括局部麻醉、静脉穿刺导线置入和皮下囊袋制作。术中风险主要涉及穿刺部位血肿、导线移位或感染,发生率较低。术后可能出现囊袋出血、电极脱位等并发症,多数可通过调整起搏参数或二次手术解决。高龄、合并糖尿病或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风险略高,需加强围术期管理。现代起搏器体积小且具有抗核磁功能,术后活动限制较少。
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发生心脏穿孔、气胸等严重并发症,与操作技术或解剖变异相关。起搏器依赖患者若发生设备故障可能引发晕厥,需紧急处理。长期并发症包括电池耗竭、导线断裂等,但现代起搏器平均使用寿命可达8-12年。术前全面评估心功能及合并症,选择适宜起搏模式可显著降低风险。
术后应避免剧烈运动及电磁场干扰,定期随访检测起搏器工作状态。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出现红肿热痛及时就医。饮食注意营养均衡,控制钠盐摄入。按医嘱服用抗凝药物,监测凝血功能。避免提拉重物或过度伸展术侧上肢,睡眠时尽量平卧或向对侧翻身。随身携带起搏器识别卡,乘坐飞机安检时主动告知医护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