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骨质疏松症的老人极易发生的骨折部位
患骨质疏松症的老人极易发生骨折的部位主要有椎体、髋部、腕部、肱骨近端和骨盆。骨质疏松症会导致骨密度降低、骨微结构破坏,轻微外力即可引发骨折,需通过药物干预和生活方式调整预防。
1、椎体骨折
椎体压缩性骨折是骨质疏松性骨折最常见类型,多发生于胸腰段椎体。患者可能因咳嗽、弯腰提物等日常动作诱发,表现为突发腰背剧痛、身高变矮或驼背畸形。确诊需结合X线或磁共振检查,治疗包括卧床休息、佩戴支具,严重时可行椎体成形术。常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有阿仑膦酸钠片、唑来膦酸注射液和雷洛昔芬片。
2、髋部骨折
髋部骨折包括股骨颈骨折和转子间骨折,常由跌倒导致,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典型症状为患肢缩短外旋、无法站立,需通过CT三维重建评估骨折类型。手术治疗如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主要方式,术后需联合使用碳酸钙D3颗粒、骨化三醇胶丸等药物促进康复。
3、腕部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多因跌倒时手掌撑地引起,表现为腕关节肿胀畸形、活动受限,X线可见Colles骨折典型征象。轻度骨折可通过手法复位石膏固定,严重移位需钢板内固定。康复期建议配合阿法骨化醇软胶囊、鲑降钙素鼻喷剂等药物改善骨代谢。
4、肱骨近端骨折
肱骨外科颈骨折好发于骨质疏松老年人,跌倒时肩部着地为主要诱因。临床可见肩关节淤血、活动障碍,CT检查可明确骨折线走向。非手术治疗适用于无移位骨折,复杂骨折需行锁定钢板固定,同步服用雷奈酸锶干混悬剂抑制骨吸收。
5、骨盆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盆骨折多为低能量损伤所致,表现为腹股沟区或骶部疼痛,翻身困难。核素骨扫描有助于早期诊断,稳定性骨折可采用卧床制动,不稳定骨折需外固定支架干预。药物治疗推荐依替膦酸二钠片联合特立帕肽注射液促进骨形成。
骨质疏松老人应保持每日500毫升牛奶或等量乳制品摄入,适当晒太阳合成维生素D。建议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低冲击运动增强平衡力,居家环境需移除地毯等绊脚物,浴室安装防滑垫。每6-12个月进行骨密度检测,严格遵医嘱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出现不明原因骨痛时及时就医排查隐匿性骨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