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检查结果怎么看
梅毒检查结果需结合非特异性抗体试验(如RPR、TRUST)和特异性抗体试验(如TPPA、TPHA)综合判断。主要有阳性反应、阴性反应、假阳性反应、假阴性反应、滴度变化五种常见解读类型。
1、阳性反应
非特异性抗体与特异性抗体同时阳性提示现症感染或既往感染。现症感染需观察RPR滴度变化,既往感染通常表现为TPPA阳性但RPR阴性。治疗后的血清固定现象表现为RPR持续低滴度阳性。
2、阴性反应
双阴性结果可初步排除感染,但需注意窗口期(感染后4-6周内抗体未产生)可能导致的假阴性。高危暴露后建议间隔2-4周复查。
3、假阳性反应
妊娠、自身免疫病、疫苗接种等可能导致RPR假阳性,此时TPPA应为阴性。老年人可能出现TPPA假阳性,需结合临床评估。
4、假阴性反应
免疫抑制状态、早期感染或前带效应可能导致假阴性。HIV合并感染者可能出现血清学反应延迟,需通过暗视野显微镜检或PCR补充检测。
5、滴度变化
RPR滴度下降4倍以上提示治疗有效,滴度上升2倍以上需考虑治疗失败或再感染。神经梅毒需检测脑脊液VDRL试验。
建议高危人群每3-6个月进行梅毒筛查,确诊患者应完成规范青霉素治疗并定期随访血清学指标。治疗期间避免无保护性行为,性伴侣需同步检测。日常注意会阴清洁,增强免疫力有助于预防复发。若出现皮肤黏膜损害、神经系统症状等表现应及时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