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原因会造成耳聋
耳聋可能由遗传因素、噪声暴露、药物毒性、感染性疾病、年龄增长等原因引起。耳聋可分为传导性耳聋、感音神经性耳聋和混合性耳聋,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遗传因素
先天性耳聋约半数与遗传相关,常见于GJB2、SLC26A4等基因突变。患者出生即出现双侧重度听力损失,可能伴随前庭功能障碍或甲状腺肿大。需通过基因检测确诊,早期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可改善听力,避免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等耳毒性药物。
2、噪声暴露
长期接触85分贝以上噪声会导致毛细胞不可逆损伤,常见于工厂工人、军人等职业群体。初期表现为高频听力下降伴耳鸣,逐渐发展为全频段听力损失。需立即脱离噪声环境,使用甲钴胺片改善微循环,配合银杏叶提取物片营养神经,必要时佩戴降噪耳塞防护。
3、药物毒性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硫酸链霉素注射液、利尿剂如呋塞米片等具有明确耳毒性。用药后出现眩晕、耳鸣及进行性听力下降,多呈双侧对称性。发现中毒症状应立即停药,使用神经营养药物如胞磷胆碱钠胶囊,严重者需高压氧治疗。
4、感染性疾病
化脓性中耳炎未及时治疗可破坏听小骨导致传导性耳聋,表现为耳流脓、耳痛及听力减退。需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抗感染,配合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排脓。腮腺炎病毒、脑膜炎球菌等感染可能损伤耳蜗神经,遗留永久性耳聋。
5、年龄增长
老年性耳聋源于毛细胞自然凋亡,60岁以上人群高发,表现为双侧对称性高频听力下降伴言语识别率降低。可验配数字助听器补偿听力,补充维生素B1片改善神经代谢,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
预防耳聋需避免长时间噪声暴露,谨慎使用耳毒性药物,积极治疗中耳炎等感染性疾病。出现突发性耳聋应72小时内就医,通过纯音测听、声导抗等检查明确类型。日常可进行耳部按摩促进血液循环,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延缓老年性耳聋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