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露排出肉块状是怎么回事
恶露排出肉块状可能由胎盘残留、子宫复旧不良、宫腔感染、凝血功能障碍、子宫内膜息肉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清宫手术、抗感染治疗等方式干预。
1、胎盘残留
分娩后胎盘组织未完全排出,残留物与血液混合形成肉块状恶露。可能伴随腹痛、恶露异味等症状。需通过超声检查确诊,遵医嘱使用缩宫素注射液促进子宫收缩,或行清宫术清除残留组织。药物可选择益母草注射液、五加生化胶囊等。
2、子宫复旧不良
产后子宫收缩乏力导致蜕膜脱落不全,形成腐肉样组织排出。常伴有子宫压痛、恶露持续时间延长。建议按摩子宫促进收缩,遵医嘱使用马来酸麦角新碱注射液,配合产妇安合剂调理。
3、宫腔感染
产褥期病原体入侵引发子宫内膜炎症,坏死组织脱落呈现肉样分泌物。多伴随发热、恶露恶臭。需进行分泌物培养,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抗感染,配合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
4、凝血功能障碍
凝血因子异常导致子宫内膜创面血块形成,排出时呈暗红色肉块。可能合并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表现。需检查凝血四项,补充维生素K1注射液,严重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
5、子宫内膜息肉
孕期激素变化诱发息肉增生,产后随恶露脱落排出。超声可见宫腔内占位,可能反复出现不规则出血。宫腔镜下息肉摘除是根治方法,术后可服用桂枝茯苓胶囊预防复发。
产后应每日监测恶露量及性状,使用消毒卫生巾并定时更换。保持会阴清洁,6周内禁止盆浴和性生活。饮食宜补充优质蛋白和铁元素,如瘦肉、动物肝脏等,促进组织修复。出现发热、恶露异味或出血量超过月经量时需立即就医。适当进行凯格尔运动有助于盆底肌恢复,但避免过早进行高强度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