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症状及治疗方法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有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痛、皮疹等,可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登革热通常由蚊虫叮咬传播,建议患者及时就医,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1、发热
登革热患者会出现突然高热,体温可超过39摄氏度,持续2-7天。发热可能与病毒血症有关,通常伴随寒战、面色潮红等症状。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药物退热,避免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以防出血风险。发热期间需卧床休息,适量补充水分。
2、头痛
头痛多位于前额或眼眶后方,呈持续性胀痛或搏动性疼痛,可能与病毒侵袭中枢神经系统有关。患者可表现为畏光、恶心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洛索洛芬钠片、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等药物缓解疼痛,配合冷敷前额。若头痛剧烈或持续不缓解,需警惕脑炎等并发症。
3、肌肉关节痛
登革热常引起全身肌肉酸痛和关节疼痛,以下肢和腰部为著,可能因病毒直接损伤肌肉组织导致。患者活动时疼痛加剧,可表现为行走困难。建议卧床时保持关节功能位,遵医嘱使用塞来昔布胶囊、依托考昔片等药物,热敷疼痛部位有助于缓解症状。
4、皮疹
发病后3-7天可能出现充血性皮疹,先见于躯干后蔓延至四肢,伴有瘙痒感,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皮疹通常持续3-4天消退,可遵医嘱使用炉甘石洗剂外涂,避免抓挠。若出现瘀点瘀斑需警惕登革出血热,应立即就医。
5、出血倾向
部分患者会出现牙龈出血、鼻出血或皮下瘀斑,与血小板减少和血管内皮损伤相关。表现为轻微碰撞后皮肤青紫、月经量增多等症状。需监测血小板计数,严重时可遵医嘱使用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避免剧烈活动以防外伤。
登革热患者应卧床休息至体温正常,每日饮水量保持2000毫升以上,选择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恢复期可逐步增加蛋白质摄入,如蒸蛋羹、鱼肉泥等。居所需安装纱窗蚊帐防蚊,清除积水容器减少蚊虫滋生。若出现持续呕吐、腹痛、意识模糊等预警症状,须立即急诊处理。治愈后需复查血常规确认血小板恢复情况,同一血清型病毒感染后可获得终身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