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急性肝功能衰竭可能由病毒感染、药物或毒物损伤、缺血缺氧、代谢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原因引起。主要有病毒性肝炎、对乙酰氨基酚过量、休克或心力衰竭、妊娠期急性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炎等。
1、病毒性肝炎
甲型、乙型、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常见诱因。病毒直接攻击肝细胞导致广泛坏死,表现为黄疸、凝血功能障碍。需进行抗病毒治疗,如恩替卡韦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等,同时配合血浆置换等支持治疗。
2、对乙酰氨基酚过量
超过4克/日的剂量可能引发肝细胞坏死。早期表现为恶心呕吐,后期出现肝性脑病。需在8小时内给予N-乙酰半胱氨酸注射液解毒,严重者需进行肝移植评估。
3、休克或心力衰竭
心源性或感染性休克导致肝脏灌注不足,引起缺血性肝损伤。患者多有血压下降、四肢湿冷等表现。需积极纠正原发病,使用多巴酚丁胺注射液改善循环,必要时行血液净化治疗。
4、妊娠期急性脂肪肝
妊娠晚期出现的线粒体脂肪酸代谢障碍,表现为剧烈呕吐、意识障碍。需立即终止妊娠,配合输注新鲜冰冻血浆,使用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保护肝细胞。
5、自身免疫性肝炎
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肝细胞,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可表现为乏力、关节痛,化验显示高球蛋白血症。需长期服用醋酸泼尼松片联合硫唑嘌呤片控制病情。
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给予高碳水化合物、低脂、适量优质蛋白饮食,限制每日钠盐摄入在2克以内。注意观察意识状态变化,定期监测凝血功能、血氨等指标。避免使用任何可能损伤肝脏的药物或保健品,所有治疗需在重症监护下由专业医师指导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