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急症降压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有什么
高血压急症降压过程中需注意避免血压骤降、监测生命体征、选择合适药物、识别靶器官损害、预防并发症。高血压急症是指血压短期内显著升高并伴随靶器官损害,需紧急处理以降低血压并保护器官功能。
1、避免血压骤降
降压速度需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最初1小时内平均动脉压降低幅度不宜超过治疗前水平的25%,随后2-6小时将血压降至安全范围。过快降压可能导致脑灌注不足,诱发脑缺血或心肌梗死。静脉用降压药物如硝酸甘油注射液需通过输液泵精确调控滴速,避免血压波动过大。
2、监测生命体征
持续心电监护监测血压、心律及血氧饱和度,每15分钟记录一次直至血压稳定。重点关注神经系统症状变化,如头痛、视物模糊或意识状态改变。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一条用于给药,另一条备用抢救。记录每小时尿量评估肾功能,尿量少于30毫升/小时提示可能存在急性肾损伤。
3、选择合适药物
根据靶器官损害类型选择降压药物,合并主动脉夹层首选β受体阻滞剂如艾司洛尔注射液联合硝普钠注射液。脑出血患者宜选用拉贝洛尔注射液或尼卡地平注射液,避免使用可能增加颅内压的扩血管药物。妊娠期高血压急症可选用甲基多巴片或拉贝洛尔注射液,禁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4、识别靶器官损害
迅速评估是否存在急性心衰、脑病、视网膜病变等靶器官损害。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和床旁超声心动图可早期发现心功能异常。神经系统检查结合头颅CT排除脑出血或脑梗死。眼底镜检查发现视网膜出血、渗出或视乳头水肿提示高血压急症性视网膜病变,需紧急处理。
5、预防并发症
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误吸和呼吸衰竭。控制输液速度,避免急性肺水肿。监测电解质平衡,尤其使用利尿剂时需预防低钾血症。长期卧床患者需预防深静脉血栓,可考虑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病情稳定后逐步过渡至口服降压药,制定个体化长期治疗方案。
高血压急症患者出院后需每日定时测量血压并记录,遵医嘱规律用药不可擅自调整剂量。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增加富含钾的蔬菜水果如香蕉、菠菜等。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保证充足睡眠。定期复查心电图、肾功能和眼底,出现头痛、胸闷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家属应学习急救知识,备好硝酸甘油片等应急药物,了解就近医院急诊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