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引起的发热怎么办
中耳炎引起的发热可通过物理降温、抗生素治疗、镇痛退热药物、耳部清洁护理、手术引流等方式治疗。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低下、耳部外伤等因素引起。
1、物理降温
体温未超过38.5摄氏度时可使用温水擦浴或退热贴。用32-34摄氏度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流经部位,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退热贴可贴于额头或太阳穴,每4小时更换一次。同时保持室内通风,减少衣物覆盖,帮助散热。
2、抗生素治疗
细菌性中耳炎需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头孢克洛颗粒或罗红霉素分散片。抗生素需足疗程使用,通常为7-10天。用药期间可能出现胃肠不适或皮疹,需观察是否发生过敏反应。病毒性中耳炎无须使用抗生素。
3、镇痛退热药物
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或伴有明显耳痛时,可短期使用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滴剂。两种药物间隔4-6小时使用,24小时内不超过4次。用药后需监测体温变化,避免与其他含解热成分的复方感冒药同服。
4、耳部清洁护理
使用无菌棉签蘸取生理盐水清洁外耳道分泌物,每日2-3次。禁止自行掏挖耳道或使用滴耳液。洗澡时用防水耳塞保护患耳,避免污水进入。保持耳部干燥可减少细菌滋生,促进鼓膜修复。
5、手术引流
鼓室积液持续3个月以上或反复发作时,需考虑鼓膜切开置管术。全麻下在鼓膜放置通气管,维持中耳通气6-12个月。术后避免剧烈运动或游泳,定期复查听力。严重乳突炎可能需行乳突切除术。
患儿发热期间家长需每2小时监测体温,记录发热规律。准备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选择米粥、面条等易消化食物。避免用力擤鼻或乘坐飞机,防止咽鼓管压力变化加重病情。如出现持续高热、抽搐、耳后红肿等情况应立即就医。恢复期保持充足睡眠,适当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2周内避免耳道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