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腹膜炎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细菌性腹膜炎通常需要进行腹腔穿刺液检查、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尿液检查及病原学检查等化验检查。这些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并指导治疗。
1、腹腔穿刺液检查
腹腔穿刺液检查是诊断细菌性腹膜炎的关键检查。通过穿刺获取腹腔积液,进行外观、细胞计数、生化及细菌培养等分析。脓性浑浊液体、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蛋白含量增高均提示感染。该检查可直接反映腹腔内炎症程度,并为抗生素选择提供依据。
2、血液检查
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检测。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细菌感染,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水平可反映感染严重程度。血液检查还能评估患者全身炎症反应及器官功能状态。
3、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和CT扫描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超声可发现腹腔积液、肠管扩张等表现,CT能更清晰显示腹腔内炎症范围、脓肿形成及肠管病变。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确定感染源和并发症,为治疗决策提供依据。
4、尿液检查
尿液检查可排除泌尿系统感染导致的腹痛,同时评估肾功能状态。尿常规中白细胞增多可能提示泌尿系统感染,尿培养有助于明确致病菌。对于疑似泌尿系统来源的腹膜炎,尿液检查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5、病原学检查
病原学检查包括腹腔积液和血液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通过培养可明确致病菌种类,药敏试验能指导抗生素选择。对于重症或复杂病例,分子生物学检测如PCR可提高病原体检出率,对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确诊细菌性腹膜炎后,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腹痛。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为主,少量多餐,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体温、腹痛变化及生命体征,按医嘱规范使用抗生素,完成全程治疗。恢复期可逐步增加活动量,但仍需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受凉。定期复查相关指标,直至完全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