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上容易起水泡怎么办
脚上容易起水泡可通过保持足部干燥、选择合适鞋袜、避免摩擦、局部消毒处理、使用药物等方式改善。水泡通常由摩擦、感染、过敏、汗液刺激、疾病等因素引起。
1、保持足部干燥
足部潮湿容易导致皮肤软化,增加摩擦后形成水泡的概率。建议每日清洗后彻底擦干脚部,尤其是趾缝区域。运动后及时更换吸湿性好的棉袜,避免穿未干透的鞋子。可适当使用含滑石粉的足部爽身粉帮助吸汗。
2、选择合适鞋袜
过紧或材质粗糙的鞋袜会加剧足部摩擦。选择透气网面运动鞋和含棉量高的袜子,新鞋穿着前可用润肤霜软化鞋后跟等易摩擦部位。登山或长距离行走时可穿两双袜子减少摩擦,内层选丝质袜,外层选羊毛袜。
3、避免摩擦
长时间徒步或跑步前,在足部易起泡部位贴防磨贴或涂凡士林。发现局部皮肤发红时应立即休息处理,避免持续摩擦发展为水泡。剪短趾甲防止其顶撞鞋面,足部骨突处可垫硅胶保护垫。
4、局部消毒处理
小水泡无须刺破,用碘伏消毒后覆盖无菌敷料即可。直径超过1厘米的水泡需在消毒后用无菌针头从边缘刺破,保留表皮作为天然敷料,外涂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切勿撕掉水泡表皮或使用酒精直接刺激伤口。
5、使用药物
真菌感染引起的水泡可遵医嘱联苯苄唑乳膏。汗疱疹患者可用卤米松乳膏缓解瘙痒,继发感染时配合夫西地酸乳膏。糖尿病足患者出现水泡需立即就医,不可自行用药。反复发作的疱疹性水泡需口服阿昔洛韦片治疗。
日常应注意观察水泡是否伴随红肿热痛等感染迹象,避免抓挠导致二次损伤。控制体重可减轻足部压力,洗脚水温不超过40摄氏度。糖尿病患者需每日检查足部,维生素B族缺乏者应补充全谷物和瘦肉。持续两周未愈或大面积水泡需到皮肤科就诊,进行真菌镜检或斑贴试验等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