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怎么检查
先天性心脏病可通过心脏彩超、心电图、胸部X线、心导管检查、心脏核磁共振等方式检查。先天性心脏病可能与遗传因素、孕期感染、药物暴露、染色体异常、环境因素等有关。
1、心脏彩超
心脏彩超是先天性心脏病的主要检查手段,能够直观显示心脏结构和血流情况。通过超声波成像可观察到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常见畸形。检查过程无创无痛,适用于新生儿筛查和孕期胎儿心脏评估。心脏彩超能动态观察心脏瓣膜活动及心腔大小变化,对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有较高诊断价值。
2、心电图
心电图可记录心脏电活动,辅助判断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的心律失常和心肌肥厚。法洛四联症等紫绀型先心病常表现为右心室肥厚图形,房间隔缺损可能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电图检查简便快捷,但无法直接显示心脏结构异常,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3、胸部X线
胸部X线能显示心脏轮廓增大、肺血管纹理改变等间接征象。大型室间隔缺损可见肺血增多和心影扩大,肺动脉狭窄可能呈现靴形心影。该检查辐射量较低,常用于初步筛查和术后随访,但对微小结构畸形分辨率有限。
4、心导管检查
心导管检查通过插入导管测量心腔压力和血氧饱和度,是诊断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金标准。可精确评估肺动脉压力、体肺循环分流比例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同时能进行介入治疗。该检查属于有创操作,需在导管室由专业团队完成。
5、心脏核磁共振
心脏核磁共振能三维重建心脏大血管结构,对主动脉缩窄、大动脉转位等畸形有独特优势。无电离辐射且软组织对比度高,可定量分析心功能参数。检查时间较长且需要患者配合,婴幼儿可能需要镇静剂辅助。
确诊先天性心脏病后应定期随访监测心功能变化,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疲劳。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控制钠盐摄入。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家长需关注患儿生长发育指标,出现气促、紫绀等症状及时就医。孕期女性应做好产前筛查,避免接触致畸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