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常见吗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和高龄男性。骨质疏松导致骨密度降低、骨微结构破坏,轻微外力即可引发椎体压缩性骨折。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发生与年龄增长密切相关。6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显著上升,80岁以上女性中约40%可能发生至少一次椎体骨折。骨折多发生在胸腰段椎体,表现为突发腰背痛、身高缩短或驼背畸形。日常活动如弯腰、咳嗽都可能成为诱因。这类骨折通常通过X线或磁共振成像确诊,治疗包括镇痛、支具固定及抗骨质疏松药物干预。
部分患者可能因骨折后长期卧床引发肺炎、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严重多节段骨折可能导致脊髓受压,需手术干预。骨折愈合后仍需持续管理骨质疏松,否则易发生二次骨折。钙剂、维生素D补充及双膦酸盐类药物是基础治疗方案,需结合个体情况调整。
预防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需从青年期开始储备骨量,保证每日钙摄入800-1200毫克,维生素D400-800国际单位。规律进行负重运动如步行、太极拳,避免吸烟酗酒。65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骨密度检测,已有骨质疏松者需防跌倒,居家移除地毯等障碍物,浴室安装扶手。出现不明原因腰背痛应及时就医排查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