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性龅牙打骨钉原理
骨性龅牙打骨钉的原理是通过植入微型钛钉作为支抗点,配合正畸装置牵引牙齿移动,从而改善颌骨与牙齿的错位关系。骨钉能提供稳定的力学支点,帮助精确控制牙齿三维移动方向。
骨钉通常由生物相容性良好的纯钛或钛合金制成,直径约1.2-2.0毫米,长度6-12毫米。手术时在局部麻醉下将骨钉旋入牙槽骨皮质层,避开牙根与重要解剖结构。植入后骨组织会与钛钉表面形成骨整合,达到机械性稳定。这种支抗方式可避免传统正畸中依赖邻牙作支抗导致的副作用,尤其适用于需要强支抗的病例,如上颌前突、深覆盖等骨性错颌畸形。
骨钉植入后需配合橡皮筋、镍钛拉簧等正畸装置施加持续轻力,力量范围约50-300克。通过调整牵引方向与力度,可实现牙齿整体移动、压低或伸长等复杂位移。治疗周期通常需6-24个月,期间需定期复查骨钉稳定性。少数情况下可能出现骨钉松动、黏膜刺激或感染,需及时处理。术后保持口腔卫生、避免外力撞击是维持骨钉稳定的关键。
正畸结束后需手术取出骨钉,取钉后骨孔会在3-6个月内自然愈合。该技术对医生操作精度要求较高,需通过CBCT精准规划植入位置。骨性龅牙患者治疗前需全面评估牙周状况、骨密度及全身健康状态,由正畸医生与口腔外科医生联合制定个性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