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慢性中耳炎该怎么治疗
多年慢性中耳炎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局部护理、中医调理、生活干预等方式治疗。慢性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异常、胆脂瘤形成、过敏反应等原因引起,可能伴随耳痛、听力下降、耳漏等症状。
1、药物治疗
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时可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呋辛酯片、左氧氟沙星滴耳液等。若存在真菌感染需使用氟康唑胶囊,过敏因素引起的可配合氯雷他定片。用药期间需避免耳道进水,定期复查耳内镜评估疗效。
2、手术治疗
鼓膜穿孔长期不愈或合并胆脂瘤时需手术干预,常见术式包括鼓室成形术、乳突根治术。手术可清除病灶并修复听力传导结构,术后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用力擤鼻。合并严重骨质破坏者可能需分期手术。
3、局部护理
日常可用无菌棉签清理外耳道分泌物,避免使用尖锐物品掏耳。发作期可用生理盐水冲洗后配合硼酸冰片滴耳液。游泳或洗澡时建议佩戴耳塞,防止污水进入加重感染。保持耳周皮肤清洁干燥。
4、中医调理
中医认为本病与肝胆湿热有关,可选用龙胆泻肝丸、黄连上清片等中成药。局部可用黄柏煎液熏洗,配合针灸听宫、翳风等穴位。体质虚弱者需辨证服用健脾益气药物,避免过度劳累。
5、生活干预
戒烟并远离二手烟,减少咽部刺激。饮食宜清淡,限制辛辣食物及乳制品摄入。感冒时及时治疗鼻塞,避免用力擤鼻。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但避免跳水等可能使耳道进水的运动。
慢性中耳炎患者需长期随访,定期检查听力及鼓膜状态。保持规律作息,冬季注意耳部保暖。出现耳痛加重、眩晕或面瘫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治疗期间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停药或更改方案,避免发展为颅内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