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方法

61868次浏览

随着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危害越来越严重,引起了人们的广大重视,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信大部分人尤其是女性朋友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如何治疗该病也成了人们心中最想了解的事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才能早日恢复健康,那么我们来看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可先期促使子宫内膜软化,利于后期手术的顺利进行。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治疗目的是缓解患者疼痛,去除或减少病灶,改善生育功能,尽可能恢复盆腔解剖关系,恢复生殖系统的正常功能。

手术治疗:

手术可分为保守性、根治性和半保守性3种:

①保守性手术:主要是切除患侧卵巢或剥除卵巢内膜异位囊肿,分离盆腔粘连,清除盆腔病灶,保留生育机能。这种手术多用在年轻和要求生育的病人。

子宫内膜异位症虽是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但不及时治疗对女性朋友的身体健康危害极大。了解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方法,在发现患有该病时及时检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把该病对身体的危害降到最低,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保障女性朋友的生育健康。

相关推荐

01:15
例假干净10天做宫腔镜好不好
宫腔镜通常指宫腔镜检查,例假通常指月经。月经干净10天做宫腔镜检查一般不好。宫腔镜检查通常是对子宫腔内的生理及病理情况进行检查和诊断的方法,一般可通过观察宫颈管、子宫内膜、输卵管开口等部位进行诊断。月经干净10天时接近排卵期,此时子宫内膜相对较厚,在进行宫腔镜检查时可能会使子宫内膜受到刺激,造成内膜脱落出现出血症状,可能会对检查结果造成影响,甚至可能会引起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利于女性的身体健康,此时做宫腔镜检查一般不好。通常可在月经干净的3-7天进行宫腔镜检查,此时子宫内膜相对较薄,不易造成出血症状,可使检查结果较为准确。需注意,在进行宫腔镜检查前需禁食、禁水6-8小时,在进行宫腔镜检查后需保持阴道清洁,并且应避免过早性生活以及游泳、泡温泉等,以免发生感染。
子宫内膜异位症能否治好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可以治好的,但是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与很多的生理因素有关,所以在治疗以后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人,还有可能会再次复发。尤其是在生育年龄的女性,由于卵巢分泌的雌激素作用比较旺盛,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再次复发的机会就比较大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通过药物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的生长和发展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也有可能会复发。另外就是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可以切除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尤其是比较明显的较大的子宫内膜异位病灶。但是对于深部结节型或者种植在子宫、骶骨、韧带等等,深部的部位的内膜异位病灶,治疗效果就比较差了。
语音时长 01:01

2021-03-04

110844次收听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原因有哪些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原因主要有几种学说,最常见的一种学说叫做经血逆流学说。其实目前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还并不能明确,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具体的病因,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与经血逆流有关。女性在来月经的时候大量的经血是通过宫颈阴道排出的,也有少部分有活性的子宫内膜随着经血沿着双侧的输卵管进入到女性的盆腔和腹腔。从而种植在盆腔、腹膜、输卵管、卵巢等等的部位,而种植的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病灶会逐渐的生长,随着每一次月经出现充血的现象,意味着病灶也会出现出血,位于子宫卵巢囊肿的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的出血会导致卵巢形成巧克力囊肿,而盆腔腹膜的部位则会有子宫内膜异位的病灶点存在。
语音时长 01:06

2021-03-04

91238次收听

子宫内膜异位吃药可以治好吗
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这个疾病一定有很多的人考虑治疗方法的问题,很多朋友都知道这个疾病,也就是子宫内膜异位症这个疾病只有好好的治疗才能够远离这个疾病,如果不通过正规的方法治疗的话就会造成很大的问题的。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检查项目
子宫内膜异位作为近几年来,就诊率比较高的妇科病,已经越来越受大家的关注。但是对于它的治疗,我们要提醒大家的是:一旦患上子宫内膜异位症,不要过于盲目的病急乱投医,要先做个全面的检查。那么,子宫内膜异位症有什么检查?下面看看怎么说。
有子宫内膜异位症能否多跑步
有子宫内膜异位症能否多跑步?专家介绍,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是可以进行适度体育锻炼来增加体质的,可以跑步,但是一定要慢跑,不可以剧烈运动,以免加剧病情。子宫内膜异位症这个病的病因和病征比较复杂,建议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怎么避孕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选择使用短效避孕药避孕,这类药物中含有孕激素,可对抗雌激素,减轻不适症状。还可以通过局部含有雌激素的避孕环来避孕,也有助于改善疼痛症状。平时也应注意护理,注意休息,保持平和乐观的情绪。
子宫内膜息肉怎么形成的
遗传因素、基因因素、子宫内膜炎症、雌激素孕激素刺激等都有可能导致子宫内膜息肉的形成。子宫内膜息肉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在这些因素里,遗传或基因是最基本的因素。尤其是孕期综合症,也是一个遗传综合征,患者子宫内膜就相对易长息肉。除此之外,子宫内膜的炎症,尤其是子宫内膜的长期慢性的炎症刺激也会促进子宫内膜息肉的形成。还有很多子宫内膜息肉里,可以检测到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的大量表达,对于这样的子宫内膜息肉,认为很可能跟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刺激是相关的,其他还有一些偶然的因素也会导致子宫内膜息肉的形成。对于初次发现的子宫内膜息肉,一般是不太建议进行治疗的,尤其是对于育龄期的女性,可以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治疗。有研究表明,经过半年的观察后,大概有接近一半的子宫内膜息肉能够自己消失。但对于有症状同时伴有出血的子宫内膜息肉,要小心子宫内膜病变,此类病症建议尽早进行手术。
语音时长 01:38

2020-03-11

48720次收听

02:26
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之后吃哪些药
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之后需要吃的药物有抗生素类的药物、补铁、补血的药物、GnRHa针剂等。一、抗生素类的药物。对于巧克力囊肿类的异位病灶,通常进行腹腔镜或者开腹手术治疗,属于一类切口的手术,术后可以不用抗生素。对于经过阴道的手术,比如子宫腺肌症之后做全子宫切除,是二类切口的手术,术后需要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二、补铁、补血的药物。在手术过程中或者手术之后,肯定会有一些出血的情况,术后可能出现贫血,可以吃一些补铁、补血的药物进行治疗。三、GnRHa针剂。术后短期之内,是进行补充治疗的很好时机。对于严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能要给予一些GnRHa的针剂治疗,从而预防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复发。
02:16
子宫移位怎么办
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根本目的是缩减和去除病灶,减轻和控制疼痛,治疗和促进生育,以及预防和减少复发。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临床症状、病变的部位、病变的范围,以及患者对于生育的要求等因素加以选择,强调治疗的个体化。治疗的手段主要包括:一、药物治疗,适用于有慢性盆腔疼痛,经期痛经症状较为明显有生育要求以及没有卵巢囊肿形成的患者。二、手术治疗,适用于药物治疗后症状不缓解,局部病变逐渐加重,或者生育功能未能完全恢复者。对于较大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也可以进行手术治疗。
02:26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方法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有观察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针对症状轻微,病灶较小,暂时没有造成长期不适的患者,可以期待观察,不需要特殊治疗。如果想要怀孕的女性,可以积极备孕,因为怀孕也可抑制卵巢的周期波动,病灶有可能通过怀孕自愈。也可以使用药物治疗,常用的有避孕药、GNRH、孕激素、米非司酮等。对于病灶较大,形成大的卵巢囊肿,或周围盆腔大的病灶以及囊肿性质不能明确的,需要进行手术探查和治疗。手术分为保守性手术和根治性手术,针对有生育需求患者,采用保守性手术,将局部病灶清除,术后联合药物抑制再次复发;对于年龄较大,无生育需求的患者,可以行子宫卵巢切除,彻底根治。
子宫移位是怎么回事
子宫异位,常因各种原因而导致子宫内膜的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称为子宫异位,简称异位症。可侵犯至全身各部位,如膀胱、肾、输尿管、肺、胸膜、乳腺等,甚至手臂和大腿。绝大多数位于盆腔气管和腹部壁腹膜上,以卵巢宫骶韧带最常见,其次为子宫及其他腹膜、阴道、直肠等部位,固有盆腔至子宫内膜异位症之称。由于该症是激素依赖性疾病,在自然绝经或人工绝经后,异位内膜病灶可逐渐萎缩、吸收,妊娠或使用性激抑制卵巢,可暂时阻止疾病发展。类异症正在形态学上属于良性的病变表现。但在行为学上,常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特点,如可发生清晰种植及远处转移等,持续加重的盆腔粘连、疼痛、不孕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
语音时长 01:35

2019-12-10

49429次收听

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金标准是腹腔镜手术。子宫内膜异位症,只要积极的去寻求治疗,完全可以治好。而且有时也不会影响怀孕。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最重要手段是手术,叫腹腔镜下子宫内膜异位病灶拨除术,此方法在腹腔镜下,把卵巢的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小心地拨除掉,最好不要让碰破。但破了也没关系,里面流出的巧克力色液体,冲洗干净即可。在术后,卵巢功能会有一定的恢复,输卵管的通畅也不会受影响。
语音时长 01:40

2019-10-31

60465次收听

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哪些症状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常常会有月经量过多、痛经、性交疼痛、不孕等症状;如果异位的子宫内膜出现在膀胱、肠道中,还会出现尿急、尿频、尿痛、血尿等泌尿系统不适症状,便秘、腹泻等排便异常症状。
02:55
什么是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的内膜异位到子宫以外的盆腔器官和腹膜上所引起的疾病。临床表现主要是痛经、月经不调、不孕,常发年龄是30到50岁的妇女。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变波及到盆腔的各个脏器,最常见的是卵巢、子宫和直肠窝,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