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小肠破裂的原因是什么
小肠破裂可能由外伤性损伤、肠梗阻、肠道炎症性疾病、肠道肿瘤、医源性损伤等原因引起。小肠破裂属于急腹症,需立即就医处理。
1、外伤性损伤
腹部受到直接暴力撞击或挤压可能导致小肠破裂,常见于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意外事件。外力作用使肠壁受到剪切力或压力,导致肠管完整性破坏。患者可能出现剧烈腹痛、腹膜刺激征等症状。临床需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通常需要紧急手术修复。
2、肠梗阻
机械性肠梗阻未及时解除时,肠腔内压力持续升高可导致肠壁缺血坏死并破裂。常见原因包括肠粘连、肠套叠、疝气嵌顿等。患者多有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梗阻表现,破裂后腹痛突然加重。治疗需手术解除梗阻并修补破裂肠管,术后需胃肠减压。
3、肠道炎症性疾病
克罗恩病、肠结核等慢性炎症性疾病可导致肠壁纤维化、溃疡形成,在炎症活动期易发生穿孔破裂。患者通常有长期腹痛、腹泻病史,突发剧烈腹痛提示穿孔可能。治疗需手术切除病变肠段,术后需继续抗炎或抗结核治疗。
4、肠道肿瘤
小肠恶性肿瘤或较大良性肿瘤可能侵蚀肠壁导致自发性破裂。肿瘤生长过程中可造成肠壁局部缺血坏死,或直接浸润破坏肠壁全层。患者可能有消瘦、贫血等消耗症状,突发腹痛需警惕破裂。治疗需手术切除肿瘤并重建肠道连续性,恶性肿瘤需辅助放化疗。
5、医源性损伤
腹腔镜手术、肠镜检查等医疗操作可能意外损伤肠管导致破裂。器械直接损伤或电凝热损伤均可造成肠壁全层裂伤。操作后出现腹痛、发热应警惕医源性穿孔。轻微损伤可保守治疗,严重破裂需手术修补,术后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小肠破裂患者术后需禁食至肠功能恢复,逐步过渡到流质、半流质饮食。恢复期应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切口清洁干燥。长期随访中需关注营养状况,必要时补充维生素B12等营养素。有基础肠道疾病者需定期复查,预防再次发生破裂。出现腹痛加剧、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