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肠病有哪些
功能性肠病主要包括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泻、功能性腹胀和功能性腹痛。这些疾病通常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菌群失调、精神心理因素以及饮食因素有关,需要通过症状评估和排除器质性疾病后确诊。
1、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伴随排便习惯改变。症状可能与胃肠动力紊乱、内脏高敏感性有关,常见诱因包括精神压力、饮食刺激等。治疗需结合饮食调整如低FODMAP饮食,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匹维溴铵片、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或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药物调节胃肠功能。
2、功能性便秘
功能性便秘以排便困难、次数减少为主要特征,可能与结肠传输减慢、盆底肌协调障碍相关。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规律运动是基础干预,药物可选乳果糖口服溶液、聚乙二醇4000散或麻仁软胶囊,但需避免长期依赖刺激性泻药。
3、功能性腹泻
功能性腹泻表现为持续或反复解稀便而无感染证据,可能与肠道分泌异常、胆汁酸吸收不良有关。建议避免高脂饮食和咖啡因刺激,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消旋卡多曲颗粒或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调节肠道功能。
4、功能性腹胀
功能性腹胀以腹部饱胀感为主,客观检查无异常,可能与胃肠气体产生过多或排出障碍相关。减少产气食物摄入、餐后适度活动有助于缓解,必要时使用二甲硅油片或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调节肠道微生态。
5、功能性腹痛
功能性腹痛表现为持续或间歇性腹部疼痛,无明确器质性病变,常与中枢敏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相关。心理疏导联合腹部热敷可能改善症状,严重时可短期使用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或奥替溴铵片调节胃肠动力。
功能性肠病患者需建立规律饮食作息,避免过度焦虑。饮食上建议少量多餐,限制辛辣刺激及产气食物,适当补充益生菌。每日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如散步或瑜伽,有助于改善胃肠蠕动功能。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报警征象如体重下降、便血等,应及时就医排查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