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中医叫什么
心肌缺血在中医理论中称为胸痹或心痹,属于气血瘀滞、心脉痹阻的范畴。中医认为其病机主要有气滞血瘀、痰浊闭阻、寒凝心脉、心肾阳虚、气阴两虚等类型。
1、气滞血瘀
情志不畅导致肝气郁结,气机阻滞则血行不畅,心脉瘀阻而发为胸痹。常见胸胁胀痛、舌质紫暗等症状。治疗需疏肝理气活血,常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含丹参、川芎等药材。日常应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
2、痰浊闭阻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痰湿内生上犯心胸,阻滞心阳而致胸闷如窒。多伴体胖痰多、苔腻等表现。治法宜化痰通阳,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含瓜蒌、薤白等。需控制肥甘厚味摄入,适当运动助痰湿运化。
3、寒凝心脉
素体阳虚或外寒侵袭,寒凝气滞使心脉收引挛急。症见猝然胸痛、遇冷加重。当温阳散寒通脉,选用当归四逆汤配合桂枝、细辛等药物。注意保暖避寒,冬季减少户外活动。
4、心肾阳虚
久病或年老导致心肾阳气虚衰,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表现为胸闷气短、畏寒肢冷。治疗需温补心肾,用参附汤合右归丸,含人参、附子等。可艾灸关元、命门等穴位辅助温阳。
5、气阴两虚
热病伤阴或思虑过度耗气伤阴,心失濡养而隐痛阵作。多见心悸口干、舌红少苔。治宜益气养阴,生脉散合炙甘草汤主之,含麦冬、五味子等。宜食百合、银耳等滋阴之品,忌辛辣燥热食物。
心肌缺血的中医调理需注重整体辨证,除药物治疗外,建议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情绪波动;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可适量食用山楂、木耳等活血化瘀食材;根据体质选择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者需严格控制基础疾病。若出现持续胸痛、呼吸困难等急症表现,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