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有什么区别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的主要区别在于病原体、皮疹分布部位及并发症风险。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皮疹局限于口腔咽部;手足口病多由肠道病毒71型或柯萨奇病毒A16型导致,皮疹可分布于手、足、口及臀部,且可能引发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原体以柯萨奇病毒A组为主,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咽痛,口腔黏膜可见灰白色疱疹或溃疡,多集中于咽腭弓、软腭及悬雍垂。皮疹不扩散至口腔外,病程通常持续3-5天,极少出现神经系统或循环系统并发症。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如使用布洛芬混悬液退热、康复新液含漱促进黏膜修复,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抗病毒。
手足口病病原体包括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初期症状与疱疹性咽峡炎相似,但特征性表现为手、足、口周及臀部出现红色斑丘疹或水疱,部分病例伴随低热。肠道病毒71型感染可能引起脑干脑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需密切监测精神状态及呼吸频率。临床常用药物如开喉剑喷雾剂缓解口腔症状,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抗炎,重症需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预防措施包括隔离患者、加强手卫生及接种EV71疫苗。
日常护理中,家长需注意患儿口腔清洁,使用生理盐水漱口,饮食以温凉流质为主如米汤、藕粉,避免酸性或坚硬食物刺激黏膜。保持皮肤皮疹部位干燥,穿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观察患儿有无持续高热、嗜睡、肢体抖动等重症征兆,一旦出现应立即就医。疾病流行期间避免带儿童前往人群密集场所,玩具、餐具需定期煮沸消毒,家庭成员应规范洗手习惯以阻断病毒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