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骨折常见类型有哪些

小儿骨折常见类型主要有青枝骨折、骨骺损伤、完全性骨折、压缩性骨折、病理性骨折。儿童骨骼具有柔韧性和生长板特点,骨折类型与成人存在明显差异,需结合年龄和受伤机制综合判断。
一、青枝骨折
青枝骨折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因骨骼柔韧性好,表现为骨皮质部分断裂而一侧保持连续。常见于前臂和锁骨,跌倒时手掌撑地易导致桡骨远端青枝骨折。X线可见骨皮质皱褶或成角畸形,治疗多采用石膏固定3-4周,需定期复查确保对位良好。
二、骨骺损伤
骨骺损伤特指涉及生长板的骨折,占儿童骨折的15%-30%。根据Salter-Harris分型可分为五型,其中Ⅱ型最常见。多发生于踝关节和腕关节,运动损伤为主要诱因。需精确复位避免生长障碍,严重者需手术克氏针固定。家长应注意观察肢体长度差异等后期并发症。
三、完全性骨折
完全性骨折表现为骨皮质完全断裂,可分为横行、斜行或螺旋形。高能量创伤如车祸易导致股骨干完全骨折。临床可见明显畸形和异常活动,婴幼儿可能表现为拒动患肢。治疗需根据骨折移位程度选择手法复位或弹性髓内钉固定,恢复期需限制剧烈运动。
四、压缩性骨折
压缩性骨折常见于脊柱部位,多由高处坠落臀部着地引起。椎体前缘楔形变是典型表现,严重者可合并神经症状。轻度病例通过卧床休息可自愈,伴有椎管狭窄者需支具固定3个月内避免负重。家长应警惕患儿主诉背痛伴活动受限的情况。
五、病理性骨折
病理性骨折因骨肿瘤、成骨不全等基础疾病导致骨强度下降,轻微外力即可骨折。X线可见局部骨质破坏或全身性骨密度降低。除骨折处理外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成骨不全患儿需双膦酸盐药物干预。日常需预防跌倒,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
小儿骨折后应保证充足蛋白质和钙质摄入,多食用牛奶、鱼类及深绿色蔬菜。恢复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渐进式功能锻炼,避免过早负重。定期随访至骨骼成熟,监测可能出现的肢体不等长或成角畸形等远期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