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白血病出血的原因
儿童白血病出血可能与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血管壁损伤、感染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药物副作用等因素有关。白血病患儿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家长应密切观察出血症状变化。
1、血小板减少
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髓会抑制巨核细胞生成,导致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当血小板低于50×10⁹/L时可能出现皮肤瘀点瘀斑,低于20×10⁹/L时可发生自发性出血。可通过输注血小板悬液改善症状,常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促进血小板生成。
2、凝血功能障碍
白血病细胞释放促凝物质消耗凝血因子,或肝脏浸润导致凝血因子合成不足。表现为牙龈渗血、鼻衄或血尿,严重者出现颅内出血。需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必要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冷沉淀。
3、血管壁损伤
白血病细胞浸润血管内皮及化疗药物毒性作用,可使毛细血管脆性增加。特征性表现为针尖样皮肤出血点,常见于下肢受压部位。维生素C片联合芦丁片可增强血管稳定性。
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感染诱发全身炎症反应时,大量组织因子入血激活凝血系统。表现为多部位出血伴休克,实验室检查显示纤维蛋白原降低、D-二聚体升高。需使用注射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同时控制感染源。
5、药物副作用
化疗药物如注射用阿糖胞苷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糖皮质激素可诱发消化道黏膜损伤。用药期间需定期检测血常规,预防性使用注射用奥美拉唑钠保护胃肠黏膜。
家长应注意保持患儿口腔清洁,使用软毛牙刷防止牙龈出血;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饮食选择易消化软食,温度不宜过高;观察大小便颜色及皮肤出血点变化。定期复查血常规和凝血功能,出现头痛、视物模糊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时需立即就医。维持室内适宜湿度,鼻腔干燥时可涂抹红霉素软膏预防鼻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