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鼻窦炎手术过程
真菌性鼻窦炎手术通常采用鼻内镜微创手术,主要步骤包括术前评估、麻醉、病灶清除、窦腔冲洗和术后护理。手术需在全身麻醉下进行,通过鼻内镜精准定位并清除鼻窦内真菌团块及病变黏膜,术后配合抗真菌药物和鼻腔冲洗促进恢复。
手术前需完善鼻窦CT或MRI检查明确病变范围,评估患者心肺功能及凝血状况。术中采用全身麻醉确保无痛操作,经鼻孔置入鼻内镜系统,在显示器引导下开放受累鼻窦开口,使用吸引器、切割器或钳夹工具彻底清除真菌团块和坏死组织。对于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可能需扩大切除范围至邻近骨质。术毕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窦腔,必要时留置引流管。术后24-48小时需监测体温和鼻腔渗血情况,常规使用两性霉素B鼻用喷雾或伏立康唑片等抗真菌药物,2周内避免用力擤鼻或剧烈运动。多数患者术后1-3个月鼻窦黏膜可完全上皮化,需定期鼻内镜复查直至窦腔黏膜恢复正常。
术后饮食宜选择温凉流质食物避免刺激,保持环境湿度有助于鼻腔黏膜修复。日常可用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护理,避免接触霉变环境。若出现剧烈头痛、视力变化或持续发热需立即复诊。真菌性鼻窦炎手术成功率较高,但免疫功能低下者需警惕复发可能,必要时需延长抗真菌治疗周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