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颤动常见的病因
心室颤动常见病因主要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病、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以及心脏电生理异常等。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心室颤动最常见的原因,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细胞电活动不稳定,易引发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时缺血区心肌与正常心肌间形成电传导差异,可能诱发心室颤动。患者常伴有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需通过心电图、冠脉造影确诊。
2、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结构异常,心肌纤维化区域可能成为心律失常起源点。心肌收缩力下降和心室扩大进一步加重电传导紊乱,增加心室颤动风险。这类患者可能出现乏力、水肿等心力衰竭表现。
3、电解质紊乱
严重低钾血症或高钾血症均可干扰心肌细胞动作电位,低镁血症也会影响钠钾泵功能。电解质失衡时心肌复极过程异常,易形成折返环路。常见于利尿剂滥用、肾功能不全或腹泻呕吐导致的水电解质丢失。
4、药物中毒
洋地黄类药物过量会抑制钠钾ATP酶,导致细胞内钙超载和延迟后除极。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奎尼丁本身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可能延长QT间期诱发尖端扭转型室速进而恶化为心室颤动。
5、心脏电生理异常
先天性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离子通道病变患者存在基因缺陷,心肌复极储备能力下降。轻微刺激如情绪激动就可能触发早期后除极,引发多形性室速并迅速转为心室颤动。
预防心室颤动需定期监测心电图,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避免剧烈运动或情绪波动。存在高危因素者应限制咖啡因摄入,遵医嘱调整药物剂量。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可显著降低猝死风险,术后需定期随访评估设备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