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糜烂性胃窦炎
糜烂性胃窦炎是指胃窦部黏膜出现糜烂性病变的炎症,属于慢性胃炎的一种特殊类型,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刺激、胆汁反流等因素有关。
糜烂性胃窦炎的病变主要局限于胃窦区域,胃窦是胃的远端部分,与十二指肠相连。该区域黏膜较薄且血供丰富,容易受到胃酸、胆汁等刺激物的损伤。病理表现为黏膜表层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形成点状或片状糜烂,但病变深度未达肌层。患者常出现上腹隐痛、餐后饱胀、反酸嗳气等症状,部分可能伴随食欲减退或体重下降。胃镜检查是确诊的主要手段,可见胃窦黏膜充血水肿伴糜烂灶,活检可排除恶性病变。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糜烂性胃窦炎最常见的病因,该细菌通过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破坏胃黏膜屏障。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肠溶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药物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黏膜修复能力。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胃窦时,胆汁酸和胰酶会直接损伤胃黏膜细胞。长期精神紧张、吸烟饮酒、饮食不规律等也会加重黏膜损伤。
糜烂性胃窦炎患者需注意规律饮食,避免辛辣刺激及过热食物,戒烟限酒,减少浓茶咖啡摄入。建议采用少食多餐方式,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粥类、面条等,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蛋清帮助黏膜修复。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遵医嘱定期复查胃镜。若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规范进行四联疗法治疗,用药期间严格忌酒。出现呕血黑便等出血症状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