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介苗注射部位及方法有哪些
卡介苗注射部位通常选择左上臂三角肌外下缘皮内,注射方法主要为皮内注射法。卡介苗接种主要用于预防结核病,接种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溃疡等反应,属于正常免疫反应。
1、注射部位
卡介苗接种需选择左上臂三角肌外下缘作为标准注射部位。该区域皮肤较薄且血管分布较少,有利于疫苗吸收并减少出血风险。注射前需用酒精棉球消毒皮肤,待酒精挥发完全后再进行注射,避免消毒剂影响疫苗活性。接种后会在注射部位形成白色皮丘,表明注射深度适宜。
2、皮内注射法
采用1毫升一次性注射器抽取0.1毫升疫苗液,针头与皮肤呈10-15度角刺入表皮层,缓慢推注药液形成直径5毫米的皮丘。注射过深可能影响免疫效果,过浅可能导致疫苗外溢。操作时需确保针尖斜面朝上,注射后无须按压,避免疫苗从针眼渗出。
3、接种后反应
接种后2-3周局部会出现红色小硬结,逐渐软化形成白色脓疱,可能伴轻微疼痛。4-6周后脓疱破溃形成溃疡,8-12周自行结痂愈合属于正常免疫过程。期间应保持创面清洁干燥,无须特殊处理,禁止挤压、包扎或涂抹药物。若出现腋下淋巴结肿大超过1厘米需就医。
4、接种禁忌
早产儿、低体重儿、免疫缺陷患者及急性发热期儿童应暂缓接种。患有严重湿疹、皮炎等皮肤病患者需待皮损痊愈后接种。HIV阳性母亲所生婴儿需经专业评估后决定是否接种。接种前应详细询问过敏史,对疫苗成分过敏者禁止接种。
5、注意事项
接种后24小时内避免沾水,3个月内不宜在同侧手臂进行其他疫苗接种。接种证需妥善保管并记录接种信息。如接种后未出现瘢痕形成,需进行结核菌素试验确认免疫效果。医护人员操作前需核对疫苗有效期,使用前摇匀药液,开封后疫苗须在1小时内使用完毕。
卡介苗接种后应注意观察局部反应,保持接种部位清洁透气,避免摩擦或抓挠。接种后1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饮食宜清淡,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免疫应答。如出现持续高热、接种侧腋下淋巴结持续肿大或破溃不愈等情况,应及时到结核病防治机构就诊。定期进行结核菌素试验可评估免疫效果,必要时需补种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