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发麻怎么回事
骨折后发麻可能与神经受压、局部水肿、血管损伤、炎症反应或心理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患肢麻木、刺痛或感觉减退。可通过神经修复治疗、消肿处理、改善循环、抗炎治疗及心理疏导等方式缓解。
1、神经受压
骨折断端移位可能压迫周围神经,导致神经传导功能障碍。表现为麻木区域与受压神经支配区一致,可能伴有肌肉无力。需通过手法复位或手术解除压迫,配合甲钴胺片、维生素B1片等营养神经药物。
2、局部水肿
骨折后组织液渗出形成肿胀,可能压迫微血管和神经末梢。表现为患处皮肤紧绷发亮,按压有凹陷。建议抬高患肢,使用七叶皂苷钠片等消肿药物,配合冰敷缓解症状。
3、血管损伤
骨折伴随血管破裂或痉挛时,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可导致缺血性麻木。可能出现皮肤苍白、皮温降低。需通过血管造影明确损伤程度,使用前列地尔注射液改善微循环,严重者需血管吻合手术。
4、炎症反应
创伤后释放的炎性介质可能刺激神经末梢。表现为红肿热痛伴麻木感。可遵医嘱使用洛索洛芬钠片等非甾体抗炎药,配合超短波物理治疗减轻炎症。
5、心理因素
疼痛和活动受限可能引发焦虑情绪,放大躯体感觉异常。表现为症状与体征不符,情绪波动明显。建议通过认知行为干预缓解压力,必要时短期使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抗焦虑药物。
骨折恢复期应保持均衡饮食,适当增加蛋白质和钙质摄入,如牛奶、鱼肉及西蓝花等;避免吸烟饮酒以免影响愈合;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康复训练,初期以被动活动为主,后期增加主动运动;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痂形成情况;出现持续麻木或加重时需及时复诊排除神经损伤进展。夜间可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使用弹性绷带时注意松紧度,避免影响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