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出院需要做哪些检查
川崎病出院后需定期复查血常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肝功能及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主要监测心脏并发症和炎症指标恢复情况。
1、血常规
通过检测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和血沉等指标评估炎症控制情况。川崎病急性期常伴随持续发热和全身血管炎症,出院后需观察血小板是否持续升高,警惕血栓形成风险。若中性粒细胞比例异常增高,可能提示感染未完全控制。
2、心电图
用于筛查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表现。约20%川崎病患者会出现传导阻滞或ST-T改变,出院后1个月内应每周检测。若发现PR间期延长或QTc间期异常,需警惕心肌炎或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3、超声心动图
作为冠状动脉病变的核心监测手段,需在出院后第1、2、6个月定期复查。重点观察左主干及右冠状动脉内径变化,动脉瘤直径超过4毫米需终身随访。检查时需测量心包积液量和心室收缩功能。
4、肝功能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提示肝脏损伤,常见于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后的药物性肝损。出院后2周内复查数值下降50%以上视为恢复良好。持续异常需排除胆管炎或脂肪肝。
5、冠状动脉造影
针对超声发现的中大型动脉瘤患者,需通过造影明确病变范围和程度。能准确识别血管狭窄、血栓形成等晚期并发症,指导抗凝治疗方案调整。检查前需评估出血风险,儿童需在全麻下进行。
除定期医学检查外,川崎病患儿出院后应保持低脂饮食,限制剧烈运动3-6个月,避免冠状动脉压力骤增。家长需每日监测体温和皮肤黏膜变化,出现眼结膜充血或指端脱皮需立即复诊。恢复期可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辅酶Q10,但禁止擅自使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建议建立随访档案,记录每次检查数据和用药反应,便于医生动态评估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