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切伤口有疙瘩怎么治疗
侧切伤口出现疙瘩可能与瘢痕增生、局部感染或缝线反应有关,可通过局部消毒、药物涂抹或物理治疗改善。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疙瘩性质。
1、瘢痕增生
产后侧切伤口愈合过程中若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可能形成质硬、发红的增生性瘢痕疙瘩。早期可每日用碘伏消毒后涂抹多磺酸粘多糖乳膏,配合硅酮凝胶敷料压迫抑制增生。若瘢痕持续增大伴瘙痒,需就医接受瘢痕内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
2、局部感染
细菌感染可能导致伤口红肿化脓并形成肉芽肿样疙瘩。表现为局部皮温升高、按压疼痛或渗液。需用生理盐水冲洗后外涂莫匹罗星软膏,严重者需口服头孢呋辛酯片。家长需每日观察伤口变化,保持会阴干燥清洁。
3、缝线反应
对可吸收缝线排异可能引发局部组织增生形成硬结疙瘩。通常无红肿热痛,但触及有明显异物感。可热敷促进缝线吸收,若持续3个月未消退需手术拆除残留线结。期间避免抓挠刺激。
4、表皮囊肿
伤口愈合过程中毛囊堵塞可能形成内含角蛋白的囊性疙瘩。表现为皮下光滑圆形肿物,继发感染时会疼痛。较小囊肿可外用红霉素软膏控制感染,超过5毫米需门诊行囊肿切除术。
5、过敏反应
对敷料或消毒剂过敏可能导致接触性皮炎样疙瘩,伴随剧烈瘙痒和脱屑。应立即停用可疑致敏物,用硼酸洗液湿敷后涂抹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哺乳期用药需医生指导。
日常护理需选用纯棉透气内裤,排便后从前向后清洁会阴,避免久坐压迫伤口。饮食增加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蛋促进修复,限制辛辣刺激食物。恢复期间禁止盆浴和性生活,若疙瘩持续增大、流脓或发热需急诊处理。产后42天复查时应重点检查伤口愈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