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黄疸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溶血性黄疸可能由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蚕豆病、新生儿溶血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输血等原因引起。溶血性黄疸通常表现为皮肤黏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贫血等症状,可通过光疗、输血、药物治疗等方式干预。
1、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于红细胞膜蛋白基因突变导致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容易被脾脏破坏。患者可能出现黄疸、脾肿大、贫血等症状。治疗上可遵医嘱使用叶酸片、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液等药物,严重时需行脾切除术。
2、蚕豆病
蚕豆病即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食用蚕豆或某些药物后诱发急性溶血。该病与X染色体连锁遗传有关,表现为突发血红蛋白尿、黄疸、发热。急性期需立即停用诱发因素,必要时输注洗涤红细胞,可配合使用碳酸氢钠片防治酸中毒。
3、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多因母婴血型不合引起,常见于Rh阴性母亲怀Rh阳性胎儿时。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后产生抗体,通过胎盘攻击胎儿红细胞导致溶血。患儿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进行性黄疸,需采用蓝光照射治疗,严重者需换血疗法,可静脉注射人血白蛋白促进胆红素代谢。
4、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因机体产生抗红细胞抗体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分为温抗体型和冷抗体型,前者多见,表现为慢性溶血伴黄疸。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片,难治性病例可选用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或脾切除。
5、血型不合输血
ABO或Rh血型不合输血会引起急性血管内溶血,输血后迅速出现寒战、血红蛋白尿、黄疸等。需立即停止输血,静脉滴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抑制免疫反应,碱化尿液防止肾损伤,必要时进行血浆置换。
溶血性黄疸患者应注意避免诱发溶血的因素,如蚕豆病患者禁食蚕豆及相关药物,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预防感染。日常保证充足休息,适量补充富含铁和叶酸的食物如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定期监测血常规和网织红细胞计数,出现乏力加重、尿色加深等症状及时就医。新生儿母乳喂养期间母亲需忌食可能诱发溶血的药物和食物。